日期:2017/7/13 14:17:06 發布:
2014年北京APEC會議的成功召開,讓北京烤鴨大放異彩。 在歡迎晚宴上,熱菜北京烤鴨和現場8名廚師展示的片烤鴨表演成為了壓軸亮相的大戲。其中,烤鴨做成的“牡丹花”,外層7片、中層5片,里層3片,還有1片鴨肉當做花心,簡直就是一件件工藝品,美輪美奐。說到烤鴨的不同,則必談三地。
南京 初創
南京烤鴨起于何時,目前未看到有確切的說法,雖然有人取明代《宋氏養生部》和《酌中志》為例,然前者所描繪烤鴨工藝與今日不同,后者只存名而無實法,故不取用,但北京、廣東兩地均以南京烤鴨為宗。
南京烤鴨的技法,最初可定為“叉烤法”。目前能看到最早完整記載的工藝資料,是1958年北京西交民巷玉華食堂的做法。步驟分為:洗膛上叉、燙皮打糖、風干晾胚,上火烤制。吃法分為宴席的一鴨三吃或四吃(片皮、鴨肉料燒、鴨骨熬湯、鴨油蒸蛋)和民間的帶鹵吃兩種。由于是一叉一烤,故爾出品緩慢。現在市肆上則多為“掛爐暗烤”,并加入了“打氣”的程序,使得出品迅速,鴨體飽滿。
北京、廣東 發展與演變
一般說到北京的烤鴨,都認為是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之時,將烤鴨技法由南京帶至北京。上世紀50年代末,據統計,全北京的烤鴨師傅幾乎都認為北京烤鴨源自南京。
北京烤鴨的技法前后經歷了“燜爐”和“掛爐”兩種變化,而“掛爐”中又演化出一種清真的烤法。“燜爐”最早當以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,直至清末,以此法制烤鴨者共計21家,而“掛爐”者不過區區四家。“燜爐”是以秫秸將爐膛燒熱,放入鴨子,關閉爐門,以余溫將鴨子燜熟,當時又名“南爐鴨”。清代潘榮陛成書于雍正乾隆年間的《帝京歲時紀勝·八月·時品》記有:“南爐鴨,燒小豬,掛爐肉……”
而“掛爐”確信出自于清宮“包哈局”,至遲在乾隆年間便已問世。當年全聚德最早禮聘的烤鴨孫師傅,便出身于“包哈局”。他于清帝遜位后供職于金華館掌爐,后來孫師傅將技法傳給蒲長春,蒲長春傳給張文藻,張文藻又傳給田文寬(都是山東人),至此,掛爐烤鴨技藝逐漸完善。
完善后的“掛爐”工藝可細分為十九步,最完整的工藝資料可追溯到1958年。而清真烤法則源自回民胡寶珍,后傳艾廣富。在工藝上與全聚德略有不同,但均為“掛爐烤”。
不論“燜爐”還是“掛爐”,鴨子的前期加工方法和南京早期的制作方法大同小異,只是多了“打氣”這道工序。
最后來說說廣東的“燒鴨”。
至于南京的烤鴨何時傳至廣東,目前也沒有一個具體的資料。但在舊時的廣東和香港,只要是燒鴨,都會在菜牌上寫道“金陵片皮大鴨”或者“金陵堂片大鴨”。從1959年保存下來的工藝資料看,廣東烤鴨的烹飪技法是和南京早期一樣的“叉烤法”,只是后來結合當地的發展,在工藝上出現了與南京、北京不同之處。
現今廣東烤鴨特點有三:
1、鴨胚需要用五香鹽及諸多香料醬料腌制,去臊、增香、防止變質。
2、不再單純的用糖水使鴨皮上色,而是在糖漿中加入了大紅浙醋、白醋、玫瑰露酒等等諸多改良版。使皮更為香脆。
3、使用明火暗爐烤,投量大,出貨率高,尤其最后的明火暗爐烤,幾乎影響了目前各地烤鴨的工藝流程。
所以,南京,北京,廣東,三地烤鴨不同的制法,分別代表了烤鴨的初創、發展、演變三個不同時期的特色。由于工藝上細節的不同,也造成了他們各自風味上的不同。
公司地址: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河濱北路8號
市場部:0516- 80396977
傳 真:0516-68893899
郵 箱:jiaheshipin8888@163.com
網 址:www.0538lipin.com